《航拍中国》品牌搞砸纪录片如何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9-4-1 2:20: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首当其冲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出圈把中国纪录片从大众引导进入了资本、行业层面,并驱动着孵化出了“舌尖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最后的棒棒》《了不起的匠人》《人生一串》《风味》等爆款。

  它们火了,也都朝着产业链方向布局。不过,就市场反应来看,在IP开发时,除了《人生一串》《风味》尚处于开发状态ing,《了不起的匠人》能保持状态之外,《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后的棒棒》这两部在IP开发(电影等)时都遇到了空难,其中两大IP开发的电影票房分别为645.8万、89.9万,可谓惨淡。

  看过第一季《航拍中国》的多会感慨:“看了它,我就看到了中国。”而如今的第二季却是截然的不同,一些人感慨:“看了第二季,我却看到了硬广。”

  因为大部分观众的不买单和吐槽,《航拍中国》从第一季豆瓣评分9.2分跌落至第二季的8.5分。那么,同一个品牌,两季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

  从两季内容对比来看,第一季更多展现的是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而第二季则在第一季基础上加大了现代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本身加入现代建筑和体现经济发展的内容无可厚非,毕竟它代表了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发展。

  但有句话说的好“过犹不及”。在第二季的浙江篇和广东篇,大量的出现了高架桥高铁,这对于已经了然于胸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失望。

  广东篇中,49分中时间,有15分钟围绕着各种桥、楼、高铁,而后时间过去一大半,后面内容开始走马观花,没有展示该城市的文化风光,有的仅仅是政绩秀。

  取景比例失衡,导致剪辑上也不连贯,用网友豆瓣er的话说:“感觉像是学生在应付寒假作业用爱剪辑拼接出来一样,拍成这样还不如不要广东篇。”

  在整个第二季中这样不连贯的剪辑很多,也直接影响了文案的水平,可以说,相比第一季的用心,第二季的文案更像是百度百科下的素材堆积成的作文。

  除此之外,两季在取景的光线和画质上也是天差地别,第一季做到了恰到好处,尤其第一集的新疆篇,让人感受的是天地孕育。而第二季应该说是暗无天色,在四川篇中,一整集阴郁无比,让人看着心情都差到了极点。把四川的那种美也完全住了。

  而最后一集江苏篇更是被网友评为最差,“化神奇为”。用网友”一芥”的话说:“全集总能以最差的天气、平庸的取景与拍摄视角,没有构图与光线思考的镜头,百度资料堆砌的无逻辑、无文采、无文化内涵的解说词文案,莫名其妙炫技却砸脚的视觉特效,呈现出最无魅力的风光片。”

  可以说,第二季《航拍中国》几乎没有一点美感,甚至连城市宣传片都不如。而且,整季观看下来,也没有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即使有也很分散,光讴歌、科普了。

  这样的原因或许是制作团队的更换,第二季以“郭滢”为总导演的制作团队,更多的是急于拍全。而第一季以余乐为总导演的制作团队,更注重传递统一的价值,传达一种简单的美,观众心中最原始的真善美。这也是余乐所追求的。

  从第一季被评为“惊喜不亚《舌尖上的中国》、制作比肩BBC”,到如今第二季《航拍中国》的招牌自损,它给从业者及行业真正的上了一课,也带来的新的思考:纪录片该如何IP开发?如何创新?又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下的大课题。

  随着综艺、剧集等引发的热潮,一大批人才开始出走,其中也包括纪录片人才,往互联网平台集中,如上海频道原总监、真实传媒原总经理、云集将来原董事长干超,就正式加入优酷任副总裁,负责泛文娱内容中心。除优酷外,爱腾B芒们也纷纷加码。而他们的介入也推动了该行业快速发展,甚至屡屡刷新天花板。

  应该说,互联网平台的进入,拓宽了纪录片的内容边界和商业边界,从而五光十色;也把上述所言的课题逐渐给一一解了开来。

  我国纪录片与电视剧综艺一样,兴起于传统,但在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年轻有活力已成为了网络平台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何《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能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火爆的关键原因。

  网络平台除了拥有一定量级的年轻用户之外,他们如优爱腾B站等都有用雄厚的资金实力,且优势更在生态能力上,已超越了传统。

  如优酷背靠阿里大文娱、阿里巴巴,不仅在娱乐领域全产业链布局,同时还有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护持。这也是《了不起的匠人》能做到第四季的原因,毕竟它打通了娱乐化+商业化双向渠道。

  故此,扬州发改委周冰图片拥抱互联网平台是纪录片大兴的唯一途径——其实,从第二季《航拍中国》版权落地优爱腾也能看出它们对平台的看重。

  不过,在互联网平台大肆加码之下,也要切忌内容的泛滥和尺度把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把这个还处于蓝海阶段的行业推至红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