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考》聚焦毛坦厂中学:学生发毒誓

※发布时间:2019-2-24 8:05: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杨玉环容貌复原图

  校园里闪烁的高考倒计时牌,教室里复读机一样机械的背单词声,墙上挂满的书,前发出的各种毒誓,课间校里的豪言壮语,严厉得有些苛刻的班主任,校门外等着孩子午夜放学的家长……这一切,描绘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里的生活。拥有24000多名学生的毛坦厂中学坐落在安徽省大别山麓,学校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备战高考,其中三分之二是复读生,这里是学生和家长最后的一线集系列纪录片《高考》的开篇《毛坦厂的日与夜》一集,把镜头对准这座独特的“高考镇”。这所中国最大复读学校里的与、期待与泪水,正是一个社会切面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不管是教育还是填鸭教育,都是把孩子放在学校机器里,最后做出一个个‘流水线成品’,总之还是应试教育。”“高考是寒门子弟最公平的机会,出了校园人生处处存在不公平。”

  今年8月,纪录片《高考》在央视纪录频道后,迅速触发了人们关于高考的集体记忆和对中国式教育的重新审视。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分,近日二轮之际,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发出质疑: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甘肃会宁,中国教育名县、国家级贫困县,高考成为学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出;回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农民工的孩子们寻找着这个城市的认同与接纳;留学大潮汹涌澎湃,很多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转战“洋高考”……《高考》用6集的长度跨越不同的社会阶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个人故事,记录2014年高考。

  毛坦厂曾经是一个万把人口的小镇,可如今周边常年居住着数千户陪读家庭,一陪一,二陪一,甚至全家陪一。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高考产业链上的一环,连街边的裁缝都能随口说出“高考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离高考不到3个月了,复读生吴世康的成绩从年级300名一下降到3000多名,父母瞬间手足无措,连饭桌上都一脸愁云。吴世康的父亲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吴家祖上没出过一个大学生。长期以来,吴俊都认为自己没能在这所学校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手里没有那张叫做文凭的纸片。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把儿子送进大学,让他“将来能吃上一碗比较轻松的饭”。

  “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就说明你挂了。”毛坦厂中学的老师说。片里片外,程晓东老师都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句“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更是引来无数驳斥。

  作为复读班的班主任,程老师甚至要时不时变身“福尔摩斯”,去女生宿舍门外暗访他怀疑的“假病号”,去校外出租房突击影响学生成绩的东西。但同时,为了学生学习,他主动张罗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捐款;也对茫然无措的家长说“你们只管生活,学习上的事交给我”,这句话在毛坦厂中学终日悲壮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