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央视超级工程:舌尖后格式化纪录片第二炮

※发布时间:2017-6-23 18:11: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无论是《舌尖》还是《超级工程》,必须要让所有的观众都听得懂。而《超级工程》的制作难度又远超《舌尖》,因为美食题材对于观众有天然的贴近性,工程题材要拍得好看更是挑战。

  对于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最高的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与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息息相关的海上巨型风机、超级LNG船,以及急剧扩张中的地铁网络,你究竟了解多少?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催生“超级工程”的热土,而有一部纪录片,想把它们“拆解”给你看

  每隔几分钟,陈纲就不由自主地拍拍太太:“这段你看懂没有?” “这个你理解吗?”不胜其烦的太太不得不大声回应:“懂了,别烦我。”屏幕上正在播放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第四集《海上巨型风机》。9月27日晚11点,《海上巨型风机》的导演、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陈纲与太太在上庄水库的家中观看自己的作品。

  在今年春季的戛纳电视节上,这部中国原创纪录片备受海外片商瞩目,它的英文版预告片展示在戛纳电视节官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超过了同时参展的央视另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超级工程》于9月24日在国内首播,一样被安排在央视一套深夜10:30档。它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一炮而红,但影响力依然不断攀升,在类似水木BBS这样工科男聚集的论坛上,它被热烈讨论,有人感慨:看了纪录片里人们所挑战、参与的那些超级庞大、精密的设计、建造工作,只觉得自己的工作“太菜了”。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尝试着把复杂的工程项目,用尽可能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式拆解给普通观众看。也正因为此,在拍摄过程中,陈纲一直有种巨大的恐惧感:拍出的片子没人懂怎么办?太太就成了他的第一个试验品。

  陈纲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导演是他的兼职。之前他一直为央视十套的《人物》栏目制作节目,也曾邀请他为《记忆》栏目拍了两集片子。2011年3月,正在备课的陈纲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央视的导演,想与他见面。

  打电话的人就是李炳,《超级工程》的总导演。这部片子立项的时间,只比今年意外爆热的《舌尖上的中国》晚一个月。《舌尖》是央视纪录频道“格式化纪录片”计划的第一个产品,而《超级工程》则是这个计划的第二炮。

  早在2011年1月央视纪录频道之初,频道管理层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播什么?纪录片分为两类,一种是作者化的纪录片,就像电影里的作者电影、文艺片;而BBC的《冰冻星球》、《蓝色星球》,国家地理频道的《超级工厂》等,则代表了另一种纪录片类型,它们被批量生产,针对固定的观众群,用几乎可以重复的模式进行制作,它们特别讲究包装,讲究叙事的节奏,是一种格式化的纪录片。作者化的纪录片,国内已有不少杰作,在国际上也获了不少,而纪录频道所缺的,正是格式化的纪录片。

  去年三月,纪录频道就开始了格式化纪录片的制作试验。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超级工程》,频道内部思是统一的,就是要将纪录片的商品属性最大化,从播映、收视群、广告群到节目销售,都做到最大化。片子必须能够照顾最多的人群,要特别浅白,要让所有的观众都听得懂,故事要讲得简单,剪辑曲线要排列得特别有序。而《超级工程》的制作难度又远超《舌尖上的中国》,因为美食题材对于观众有天然的贴近性,工程题材则给人一种机械、繁复、枯燥的印象,要拍得“好看”,更是挑战。

  这个任务被分到了李炳手里。李炳又搭建起自己的团队。他找来了拍摄广告出身的阎非执导《港珠澳大桥》,同时也留意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老师陈纲。

  拍哪些工程?在这个大拆大建的时代,中国的“超级工程”太多了,而围绕着这些蜂拥而起的大工程,争议也一直不断。如何选择?

  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鸟巢、水立方,但这些都被李炳很快否定了。他提出了几个选择标准,“首先体量要大,第二这个工程在国内和国外都必须处于领先水平,还要与民生相关,代表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最后一个标准是工程本身正在建设,而不是处于完工的状态,“我希望这个片子做完了以后,是带着热乎气儿给你看的” 。

  按照这些标准,制作团队进行了第一轮海选,有三十多个工程入围,调研了操作性之后,又筛选到8个。可最终拍摄完成的,只有5个: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最高的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与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息息相关的海上巨型风机、超级LNG船,以及急剧扩张中的地铁网络。

  “被删掉的三个中,比较遗憾的是北斗计划,我们前期调研全部做完,初步文案写作也基本完成了。”李炳说。北斗计划是中国自建的全球卫星系统(COMPASS),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气象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定位服务,目前已经有15颗卫星发送成功。北斗计划符合节目组选择项目的所有标准,它有保密应用,也有广泛的民生应用,节目组与项目工程师沟通了很长时间,初步达成了拍摄其民生应用的意向。

  “我们一直筹备着拍摄,都签好了协议。”阎非回忆道。他最早是负责北斗计划这个拍摄项目的导演。去年7月,北斗计划的第9颗卫星发射前夕,节目组打包了行李,准备前往西昌拍摄,但最后一刻,拍摄计划还是由于保密原因被否决了。“这就是不确定性,拍现实题材所必然面临的挑战。”李炳回忆道。

  另一个被不确定性所否定的拍摄项目是高铁。李炳带领陈纲对高铁项目也做了很深入的调研,高铁施工方也同意拍摄。“我当时正在调研,就听说出事了”,陈纲所指的是去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那次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200人受伤,很多在建高铁线因此停工。“然后我就立马回来了,也不用再做什么调研了 。”陈纲说。

  陈纲负责《海上巨型风机》一集的拍摄。他镜头对准的SL5000是风力发电机中的巨无霸。它的机舱上可以起降直升机,它的风轮高度超过40层楼。在工作的时候它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也不会对造成任何污染。在20年的设计寿命里,它将从空气中获取4亿千瓦时的电能,按照上海市2011年的报告,这个数字相当于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一天的用电总量。

  中国有两家特大的风电制造企业,新疆金风集团和华锐集团。“任务定下来之后,我一直泡在华锐,恶补了很多风电知识。”陈纲说。

  在拍摄SL5000的整个生产、安装过程之前,陈纲就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挑战:怎样将这项工程以最浅显的方式说明白?

  刚开始他们也想找一个范本,调阅了大量国外同类型的片子。“国家地理频道有个片子《超级工厂》,讲如何制造法拉利跑车什么的,我们想往那个方向去做,后来很快发现这是不对的。”陈纲说。

  《超级工厂》只是呈现了一个个制造过程,相比《超级工程》的规划意义就局限了,李炳和陈纲最终决定要做的是一个关于风能工程的片子,而不是关于制作风力发电机的工程。

  而且具体到《海上巨型风机》这部片子,SL5000型的制作过程和安装过程两部分,在片中各占多少比例,是决定它是否通俗易懂的关键。

  SL5000型风机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叶片,对切割和焊接工艺的要求达到了的地步,为了达到20年的设计寿命,模型测试就花了四个月。风机的安装需要全国最大的自行式履带吊车,这辆履带吊车的造价与一架波音737客机相当,9000匹马力的引擎足以将800辆家用小轿车一次送上40层楼的高度。吊车的施工地点则在风大浪大的杭州湾海面,而且安装时恰好台风,台风的代价是每天10万美元虽然有一堆的数字,但相对于“制造”,“安装”还是这部片子比较容易懂的部分,至少这些对比数据能让观众产生真实的联想和震撼。“制造”则更加枯燥。

  在陈纲最初的构想中,片中制造和安装的比例是2比1。《超级工程》有一个商业顾问,人皮特,他负责向中方提出改进,让片子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皮特对《海上巨型风机》的就是尽量压缩制造部分,将重点转移到宏大的安装场面上。最终,两部分的比例被调整为1比1。

  “我希望这个片子能达到一种视觉上的陌生感。”李炳说,当两个人坐着聊天,双方始终是平视的,这是正常的视角,但如果其中一个人躺在地上说话,他在对方眼中就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所谓视角不同而产生的陌生感。

  在《上海中心大厦》这集中,有个画面是一根巨大的钢筋被吊到高楼上,正常的拍摄角度是地面的仰视或楼顶的俯视,但画面最终呈现的是平行视角摄影师将一个小型摄影机加上广角镜头绑在了钢筋上,一起随钢筋升了上去,这就拍出了陌生感。

  《海上巨型风机》里,陈纲也设计了很多具有陌生感的镜头。在拍摄风叶测试时,摄制组就在叶片上绑了一部摄影机,随着风叶一起旋转。在拍摄安装风机的塔筒时,摄制组在安全帽上装了摄影机,再让工人戴上,这样就出现了跟随的镜头。

  让陈纲最为头痛的,还是很难拍出“事”,或者说有事发生却没法拍。他觉得工程类纪录片有一个最深层次的矛盾,就是没有冲突,一旦有“事”、有“冲突”发生,拍摄就会被工程上遍布的安全员。

  去年7月底,出厂的前一天,风机被放在海边的工厂里。夜里突然来了一股,把厂房的门都给吹走了,厂房里全是水,遍布着草和小虫子。

  “我一听说刮,把厂房的门都刮飞了,立刻觉得这是很好的细节。”陈纲和摄制组冲过去想拍,但厂方将他们死死拦住,说你们拍了,我们就了。最后,因为觉得不能太难为人家,陈纲放弃了。

  9月29日11点30分,《超级工程》最后一集《超级LNG船》播完,李炳在台里办公室与同事守到了最后一个镜头,没有击掌相庆,因为另一个更大的“格式化纪录片工程”已在等着他。陈纲则身在青海,拍摄另一个片子。他想家的时候,就会拿出《海上巨型风机》的光碟放到电脑里,然后跳到28分25秒,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正在揉面团的小男孩,那是陈纲三岁的儿子。“这个镜头是在家里厨房拍的。《超级工程》想要表现的就是人与工程的关系,风机发出的电提供给我们生活所需,这个庞然大物,看上去与我们相距遥远,实际上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用儿子揉面团、妈妈使用烤箱这个画面,就是在体现这层关系。儿子长大后再看,会特别有意思。”

  港珠澳大桥是全世界最长的钢铁桥梁,共花费50万吨钢材,可以建造50个伦敦奥运主体育场“伦敦碗”。它拥有世界最长的6.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超过了城楼到国贸的距离,建造海底隧道的材料可以造8座28米高的迪拜塔。

  为了建筑支撑桥体的人工岛,使用了120个圆钢筒,每个圆钢筒的直径和篮球场相当,重量达到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空中客车。为了安装,篮球场大小的每个圆钢筒的制作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

  地铁的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初试运营于1969年,是中国乃至大中华地区的第一个地铁系统。曾经说过: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当初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

  到2020年,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相当于到上海的距离。而现在每公里地铁的平均造价更是高达10亿元。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其设计高度超过附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后将取代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及世界第二高楼。其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632米,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

  上海中心大厦预估重量达到80万吨,相当于70个埃菲尔铁塔,而上海是软土的地质结构,为了做好地基,需要开挖一个直径121米、深33米的基坑,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大小。为了在600米的高度安全施工,工程方搭建了一个1000吨的钢平台。

  由于围绕摩天大楼的种种争议,上海中心大厦在建设之初就打出了“绿色”、“环保”的概念,它的顶部将装三组共15台风力发电机,以提供整栋大厦的照明用电。而考虑到火灾等种种安全隐患,它的双层玻璃幕墙,采用了在1000摄氏度高温下可1小时不变形的材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