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史汇聚成书 王立群推出历史从未走远

※发布时间:2018-8-11 6:11: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很多人认识王立群,是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他生动的为很多人打开了探索中国历史的大门。近日王立群推出新书《历史从未走远》,本书汇集了王立群自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栏目10年的读史。王立群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拨开荣耀与热议,回望这十年读史、讲史历程,以及对历史独特的解读与思考。

  现在提起“王立群”这个名字,大家就能想到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的《史记》,采访中王立群也回忆起最初“百家讲坛”的,正如他在《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中曾说:“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又充满了偶然性”。最初,央视《百家讲坛》去河南大学选拔主讲人,王立群所在的中文系推荐他参加“海选”,他当即讲述了一段《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内容,20分钟后就通过了“选拔”。鬼节出生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主讲人从选拔到试录的淘汰率是95%,从试录到试播的淘汰率是90%。2006年1月16日,王立群在央视试录《史记》,正式开始了他的讲史之,随后一发不可收。

  2006年讲《项羽》11集,《吕后》9集,2007年讲《汉武帝》37集,2008年讲《秦始皇》48集,后来他又讲了《大风歌——高祖刘邦》《文景之治》,以及“读宋史”系列的《宋太祖》40集,《宋太》45集。到2016年《历史从未走远》书稿完成,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整整站了十年。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并非每一位主讲人都有冠名。而王立群由于讲《项羽》与《吕后》的成功,2007年《汉武帝》时便拥有了冠名权,有了“王立群读《史记》”。虽然拥有了观众的认可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王立群说,其实他每次在百家讲坛讲史时都“战战兢兢”,因为“历史不能虚构”,要用极其可靠的资料来说明所讲的东西。

  王立群透露,选择读《史记》其实算是他刻意为之,《史记》保留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体现出鲜明的观和价值观,“最近二十多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选》,在此之前是散文。我在大学里给学生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本身就包括《史记》。”

  “读《史记》”系列主要以解读《史记》中的帝王将相为出发点,借此展开对那段历史的描绘。这也是王立群开始做出“讲史”选择时的个人考虑,他认为,《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主体就是在讲人物,选择以帝王将相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将其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排列起来,便可以楚一个时代。”

  虽然讲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但王立群透露,就个人的历史观来说,他并不完全赞同“英雄史观”,自己也没有真正欣赏的君王。他认为英雄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英雄并不能完全历史。至于如何评价文学书籍及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王立群认为,历史书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多主观加工的成分,不要迷恋所谓“真实再现”,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一直深受读者喜爱,《王立群读之秦始皇》被誉为解读秦始皇的巅峰之作,“王立群读《宋史》”系列2本,“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6本都在众多图书销售榜上名列前茅。这些作品或拨开历史,在经典史籍中撷英拾萃,或瓢饮历史长河,在传统文化中钩沉掌故。

  十年来,他主要讲述了“读《史记》”“读《宋史》”两大系列。在王立群个人历史文集《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中,他将十年讲史的历程与一一展现,为读者勾勒出一位历史学者的轮廓。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十年的人生,见识、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有些感受任凭随风而去,有些感受当时就觉得要记下来。于是,将随手记下的感受加以整理,就形成了这本书。”

  在《王立群读之文景之治》一书的后记中,他说:“从61岁至70岁的这段人生,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一段值得合理利用的时光、一段值得重视的时光、一段值得珍惜的时光。”他还曾写过一首诗《感怀》,其中有两句诗可能更能概括十年的讲史人生:“长将岁月穷经史,皓首甘为种树人。”

  在推出了读《史记》、读《宋史》讲史系列后,王立群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传统文化普及与国学推广方面,并选择了成语作为传统文化普及的第一站。在王立群眼里,成语是汉语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优美的形态表现,但当下成语类节目未能充分挖掘成语自身内涵。

  虽非刻意为之,却赶上时下盛行的“成语热”,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了十集成语,“将成语释义与现实相结合,提升阅读成语的兴趣”。同时在大象出版社出了“智解成语”系列图书,目前出版的有一到六(《智解成语1》—《家风家训:王立群智解成语6》),王立群表示,对成语的研究与写作并未偏离他原来的写作轨道,成语和历史密不可分,是历史事件提炼总结的。除此之外,王立群还参与了多档电视栏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百家姓》、《我有传家宝》等,在这些节目中,他妙语频出,深受大家喜爱。

  王立群透露,参加节目的初衷是普及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推广的是古典诗词,‘百家姓’传达的是姓氏文化、寻根文化,‘我有传家宝’的则是工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王立群在大学的身份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十年使他多了一个身份——文化学者,王立群认为,这两个身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研究,没有积累、沉淀的知识、阅历,也就没有能力去普及文化;普及文化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应该去研究什么,脱离了大众的研究是空中楼阁,也是固步自封。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