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 阶层分流的历史使命早就已经结束了

※发布时间:2017-6-23 18:11: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因为卷子特别难,导致这年成了里程碑 ——全国卷和上海卷的数学都创下有史以来的难度记录。江苏这种应试大省的数学平均分才65分,上海卷数学也差不多,周围问一圈,都是只做完第一大题,后面两个大题涂都没涂完,有的看都看不懂。

  上午考完数学中午很多人就哭成,下午的考试连去都不想去了。因为这年出题思过于,很多女生平时能考120的,结果连80分都没有,想死的心都有了。

  出成绩那天我叫了个同学出来吃夜宵,同学告诉我他出来的时候他邻居家的老头喝醉了,好象在揍儿子。

  那被揍的男孩本来预期理科530分,就填了交大,结果500分都没到,交大肯定泡汤了。老头把都抽断了,喝醉了酒,一边打一边哭,说自己没用,说将来儿子讨老婆没钱,一辈子都完了之类的话。后来街坊和家里老人来劝,父亲说:一本进不去,二本就别指望了,老早被有门的人弄进去了,他们是穷的,没有任何门。

  时间跳跃到昨天晚上,我睡前刷了刷B站,想看看波澜哥的新歌,结果愕然发现几个大的热门视频里,弹幕刷的都是“明天高考了我却还在这里看视频”之类的,让我不禁莞尔,也不禁惊讶——现在的孩子真是太了,明天都要高考了今天还在网上玩得这么欢脱!这搁在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我想了一下,和我同一届的人回忆起高考,脑海里的印象都是相似的,只有各种凝重,只有各种身边人的痛哭(因为数学的关系)。失败者不堪回眸,成功者侥幸当下。

  而越往前的高考生,记忆越沉重,十年代的高考更是不得了的人生重大事件,我父亲当年高考的时候犹如抓住救命稻草,发疯一般地心投入,以至于家里老人后来很奇怪为什么到了我考大学的时候,每天11点就睡觉了居然也能考上大学。

  而偏远一点的农村或小地方,能考上大学更是全村人激动炸锅的时刻,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今天的孩子们,却可以在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刷视频网站,嘻嘻哈哈。

  这不是日下,只是时代变了。这反应了一个事实:高考这个事件对人生的改变量,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所以自然的,今天人们的心态,也没有以前的人那么沉重了。高考只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但没有到一考定终身的地步。

  当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是统一包分配的,穷孩子们只要能考进当时的名牌大学,那么本科毕业后,是绝对不用担心工作的,甚至还没有毕业,就有各个机关来学校抢人了。

  据我父亲的回忆,当时还有郊县单位来学校要人,因为途遥远没赶上趟,来的时候本届毕业生已经被其他单位瓜分完毕,导致郊县的干部赖在学院办公室不走,非要学校给他一个毕业生不可!

  今天要进个中央部委是多难的事情,你去看看国考的万人比例就知道了。而在80年代初,只要是上海的名校毕业,一般有30%的人会直接进政军所属的各部、委、办等正部级机关。

  这批人进了机关后,只要不犯错,现在一般都能混到厅、局级,好的可以到省部级,再差也会有个正处级兜底。

  如果当时这批人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从事学术领域,那么20年后的今天,一般都可以拿到正高职称,有的可以混到博导乃至院士了。 纪录片《高考1977》说的就是这批人。现在无论什么大学,那几期的毕业生总是最牛逼的。

  77、78出来的人很多现在就算在美国都是终生教授和院士了。 同样90年代出去美国的学生,基数远比77、78的多, 但是能拼出这个水平的人要少很多。莫非是整整一代人智力下降了?

  越近就越不行了。清北复交近10年的毕业生,多少人瞎了好几年,到现在连自己所在城市的立锥之地都没有?你有见过社会中坚居然还会被自己的城市赶出去的吗?这算哪门子的社会中坚?

  可能大公司会更偏爱名校毕业生,但也就校招的时候有点红利,能入一部分知名跨国机构的眼,被放入他们的panel school list而已。

  无论在什么平台,工薪阶层终究也就是工薪阶层而已,本质上还是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议价能力极低。今天白领们的薪酬比起10年前并没有实质性增长。除去个别牛人外,今天的绝大部分名校毕业生生,只能说最多比同龄人活的略好而已。

  现在30几岁碌碌无为的本科生还少吗,他们真的赚的比同龄的三校生多很多吗,5-6k块半死不活的80后本科生能从五角场排到徐家汇(行情002561,诊股)。他们都不努力吗?他们的阶层,比之他们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真的有前进很多吗?

  对于没能力的父母来说,孩子的高考可能就是他们这辈子翻身的唯一希望了。但这又是一场历史遗留下来的而已。

  经过改开40年,“改变命运”这个事情,早就从“一个人的游戏”,变成“全家人的游戏”,现在更是有变成“几代人的游戏”的趋势。

  那些本身就一生平庸的父母,自己一辈子都没活明白,你又能指望他们能给20来岁刚入社会的子女多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一旦不幸所处行业是夕阳产业,自己又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远见止损,即便是名校毕业生,和三校生殊途同归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上海中考才是坎,50%筛选率。但只要你能进高中,不是太差的人最后本科都是有的,无非就是学校牌子好听与否。中考倒有一半的概率送你去三校,你说重要不重要?

  最近几年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上海的80后同学中,例如上海中学这样的高中,其同学往往要比复旦交大的更高端,毕业若干年后的同学平均水准也是一线名牌高中好过一线名牌大学。

  当复旦交大的同窗们尚在苦哈哈得为首付披星戴月的时候,高中的同窗们早已衣食无忧。当年高中理科班、尖子班更是大部分已经人在海外,从事的也都是当今最时兴的投行PE和互联网创业。让许多外地学生趋之若鹜的公务员职位,在这群人眼里是瞧不上的。

  这群京沪名牌高中的毕业生里面,中产出身的比例极高。如果仅以狭隘的资产角度来看,这批京沪土著学子差不多都迈入了富二代的行列。

  而复旦交大呢?生源来自五湖四海,老少边穷哪儿的都有。这些人也许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是聪明人,所以在不需要涉及财力的学业比拼中能在当地拔得头筹,但一旦一只脚跨出校园,就要面对起跑线落后人家至少两代人的竞争。

  很多人一直在不满于上海的录取比例。这种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对上海学生的和否定。尤其是毛坦厂这种高考被大范围后,更是和上海孩子相对轻松的形成强烈对比,这让许多人更为恼火。

  但据我所知,现在许多一线富裕家庭,不是说不想让自己孩子读书,仅仅是很舍不得孩子消耗那么多精力在应试上罢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