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中医药院校强化医学伦理传统教育 预防医患矛盾

※发布时间:2018-7-13 2:33: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东方网2月24日消息:当前,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紧张,矛盾有所加剧,甚至冲突升级,酿成死伤。靠医生补修防身术,靠医院加配保安员,还是在被动之外主动预防?近来,沪上中医药院校系统扬长避短,发挥中医仁术特色,从“伦理”到“伦理审查”,吸纳和法律人士参与,强化医学伦理制度建设,并在医学生、医生中加强医学伦理传统教育。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房,除了“病理”天天例行,“伦理”每季一次。病床上方的床头卡,过去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症、病程等,有时连“癌症二期”这样的信息也赫然在目。经过“伦理”,床头卡仅保留姓名与床号,隐去其它个人隐私。按传统方式,科室主任医师常带实习医生及硕博学生“临床会商”,如判断“存活期还有几个月”;新的“伦理”制度下,先收集病患各种材料,再回到办公室深入讨论,以免引发病人及家属惊恐不安。此外,在中医推拿针灸等诊室,男女患者同处,哪里还缺屏风或布帘,都在“伦理”视野中。医生须学换位思考,中医大附属龙华、岳阳等几大医院均在推进“伦理”长效化。

  中医“望闻问切”,有“三分医病、七分医心”之说,医患面对面沟通时间较多。保持这一“先天优势”,也得向西医机制学习。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委员、上海中医大医学伦理教研室主任樊民胜连跑一批医院,忙着“伦理审查”。以往,中医强调“经验医学”,大量基于传统药方的中成药进入临床。但依据现代医药的国际通则,临床给药必须“伦理审查”,考量中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确保药物有效和安全,即使包含百年老药的方子也得过这一关。为此,医生与病人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共同约定新药免费试验、随访贴补交通、发生问题补偿等细节,事前明晰权责,避免事后纠纷。

  去年,上海新成立医结合学会伦理医学专业委员会,不少中医院正在建立自己的伦理委员会。樊民胜通常作为专业学者代表加入,这个5到10人的新组织,不仅有医院管理层、临床医师、药剂师代表,还有律师、社区居民等代表参与其中,对医药行为进行多元审视,程序。“从前一年才审查二三十种药,现在一个月就要审查近10种。”樊民胜告诉记者,在美国等医学发达国家,医师每年均须通过医学伦理培训和考核,才能完成执业资格年度注册;另一方面,运行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则是每家医院的第三方机构,专人值班接受病人问询,成为舒缓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孙思邈《千金方》的首篇便是《大医精诚》,以医德为第一位,主张‘有医无类’。”这门“医学伦理学”课程正是上海中医大全体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包括“医患关系”专门章节,连留学生也接受这门课的双语教学。与此同时,医学伦理教育也在医护人员中展开,市卫计委与市医学伦理学会从沪上医院搜集了数十个真实案例,覆盖内外妇儿各科,加以伦理分析,现正审阅成书。为透明办医、,计划改内部交流为公开刊行。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